"改良,越改越凉,冰凉!"这是《茶馆》中伙计李三的一句台词。肇始于1996年的德语正字法改革,正在应验这句话。
1996年,德国、奥地利和瑞士等德语国家达成协议,决定从1998年开始试行新正字法,并于2005年8月1日正式实行。这项改革的初衷应当说是好的,其目标是让德语实现言文一致,音形一致。但漫长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,仅有美好的初衷是远远不够的。德语正字法改变
了约12000个词汇的拼写方式,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。
如今,德语改革已经试行六年了。无论这项改革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,都认为改革后的德语规则并没有变得简单,某些情况下,反而更复杂了。据统计,有60%的德语人反对这项语言改革。
今年8月份,德国明镜公司等三家出版机构宣布放弃新正字法。德国最畅销的小报《图片报》刊文说:"够了,真是受够了!我们将立刻回头,重新使用用得好好的旧正字法。"
事情闹到这般地步,可能是语言改革派们始料未及的。德奥瑞三国已准备召开紧急会议,应对这些反对的声音。
一项初衷很好的改革,怎么会落得如此窘境?德国《焦点》杂志撰文分析说:新正字法得以推行,主要依靠行政命令。在实行民主和法治的德国,语言文字应属于人民,而不是文化官僚们的私产。德国人一直有一种文化优越感,对于文字的正误非常敏感。德国科隆发生过这样一件事,一家理发店招牌拼错,当地人立即报警。如今,面对12000个新"错别字",德国人焉能泰然处之?
但是,希望德语改革半路刹车是不太可能的。因为新正字法已经普及了六年,退回传统将造成语言混乱,也浪费大量金钱,最重要的是主张改革的官员们将颜面扫地!看来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走了。作为经历了语言改革的中国人,我断定,德语改革的结果,最终将造成两套拼写系统并存的局面,德语也将出现"繁体" 与"简体",最终受苦的还是孩子们。